(本文由“精诚名医汇”原创,经一点资讯平台全网首发。请抄袭者自重!)
本文理论依据:《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论岐黄之道,谋苍生之福,欢迎走进“精诚名医汇”。列位看官,我们中国人常会说到一个词,叫做“血汗”。说一个人赚钱辛苦,常常谓之赚“血汗”钱。
那么,您是否想过,为什么血和汗之间,被中国人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呢?
其实,这里面牵涉到中医学独特的“津液”概念。
什么是津液呢?津液指的就是人体内正常的水液。质地清晰者为津,质地黏稠者为液。津液源于水谷精微的化生。
津液首先可以表现为我们身上的汗。比如说《灵枢》里面讲,“腠理发泄,汗出溱溱,是谓津”。津液也是血液的组成部分。比如《灵枢》里面就说过:“中焦出气入露……津液和调,变化而赤为血”。津液作为血液的组成部分,和血液一样,源于水谷精微的生化,所以古人常常说“津血同源”。
由此可见,汗也好,血也好,都是津液化生而来,都以水谷精微为物质基础。血汗二字,由此可以紧密联系在一起。
我们也可以说,汗流多了,从丢失津液的角度来看,就是在流失血液。正所谓:十滴汗,一滴血,确有一点道理。
当然,流汗作为人体的一种正常散热、代谢手段,正常情况下是没什么问题的。只不过,如果流汗过多,形成自汗或者盗汗,那就危险了。
什么是自汗?明明没干什么,却出汗不已,一动弹一身汗,一劳作就呼呼冒汗。这是自汗,多在白天出现。至于盗汗,则常常在晚上发生,睡着的时候出汗,睡醒了不出汗。
对于这样的现象,长期持续下去,毫不客气地说,就是在不停流血。
这个时候怎么办?在这里,中国卓越网络养生阅读品牌“精诚名医汇”要为您说上一张不错的妙方。它体现了中医学古老而又杰出的智慧——
黄芪、麻黄根、牡蛎各15克,研为粗末,每次服用9克,加小麦15克,水煎服即可。
这个办法出自哪里呢?出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它在中医学的方剂世界里,是有名的固涩剂。可以说,它作为固涩剂,往往是第一个被重点介绍的。
这个办法,可以帮助特别爱出汗,白天出汗晚上也出汗的人,效果特别好。
这里面有什么深意呢?说来简单。古人觉得,人的卫气司腠理之开阖。也就是说,毛孔是否致密,要看卫气足不足。卫气足,毛孔闭合开泄就有度,“把门”的特别负责任,所以津液不至于外泄,就不会自汗、多汗。相反,卫气不足,津液流出来了,就是自汗、多汗了。到了晚上,阳卫之气更加虚弱,皮肤表层“把门的”人更少,所以就有了自汗入夜加重而出现盗汗的现象。同时,由于患者总出汗,丢失了太多的心血(如前所说,十滴汗,一滴血),所以患者就容易心气不足、心阴亏虚,于是就会烦躁、心悸、不安、气短。这样的一组症候,就是卫外不固、阴液损伤、心阳不潜。
对于这样的问题,黄芪、牡蛎、麻黄根、小麦的组合,就能治疗。你看那黄芪,就是补气、固表的。卫气归肺来管理。黄芪补肺气,就能固护表卫之气。皮肤表层“守门人”就多了,津液就不会随便流出来。牡蛎呢?能敛阴潜阳,可以把因为常流汗导致的虚热化解,同时它还能固涩敛汗,所以和黄芪配合在一起应用。麻黄根,专门是用来止汗敛汗的,在这里治标。小麦,则养心阴、清心热,弥补心血因为流汗过多造成的损伤,缓和心悸、不安的症状。如此一来,药少力专,直中病机,难怪是千古名方。
当然,方法是好方法,但它毕竟是方剂,和其他固涩止汗剂(比如玉屏风散)比起来,在应用的时候还有许多注意的地方。因此,看官在借鉴应用的时候,务必请中医师辩证指导。一般来说,其辨证要点就是自汗、盗汗、夜卧尤甚、心悸惊悸、短气心烦、懒言乏力,舌淡红而脉细弱,即一派气阴两虚、阴不敛阳之象。
好了,关于多汗、盗汗的事情就说到这里。看官意下如何?请在评论区畅所欲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