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抑郁症常常被人们说成是心灵感冒,实际上,它并不是单纯的情绪病,而是全身各系统的疾病。“在我国抑郁症患者中,只有10%的人寻求帮助,其中一半到医院看病,这其中又只有2%~3%到精神科就诊,其他都认为自己患的是躯体疾病。”洪磊说,“到精神科就诊的抑郁症患者只有大约10%是首次就医,即承认自己得了抑郁症,需要精神科帮助。其他都是多次在综合医院各科就诊,病情迁延不愈,最后转诊来到精神科。”
全球每10人有1人患精神障碍
记者从国家卫生计生委疾病预防控制局、国家卫生计生委宣传司指导,中华医学会精神医学分会主办、灵北公司支持的“精神卫生科普教育行动”启动仪式上得知,世界卫生组织于《2014年精神卫生地图集》显示,全世界每10个人中就有一人存在精神障碍。到2030年,抑郁症将成为全球最大的健康问题之一。
对于患者来说,因抑郁症等精神障碍造成的误工和工作效率低下产生的经济损失,比疾病本身治疗负担更加巨大。抑郁症给社会带来的经济负担也非常大,不但是直接的经济损失,看病要耗费金钱,住院要耗费人力物力,最大的损失是来自于间接的损失,比如抑郁症造成的工作效率的下降或者是直接的病假的损失。洪磊说:“抑郁症在中国已经排在了造成疾病负担的前十位,现在仅次于冠心病排在第二位,再过十年左右有可能变成第一位,我们评价疾病负担不但是疾病可能造成的对寿命的减少,可能会造成我们过早地死亡,最重要是残疾。"
这些症状可能是抑郁早期
神经衰弱或是抑郁
烦躁、失眠、焦虑、食欲减退,如果一个人带着这些症状跑到神经内科,各项检查指标都没什么异常,非常有可能被神内的医生扣上神经衰弱的帽子,但其实这些患者中的绝大多数患的都是不同程度的抑郁症。
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他们发现所谓的神经衰弱,绝大多数是抑郁症,因为中国人惯用躯体的症状来代替精神的问题,患者主诉的那些症状就是抑郁的临床表现。从上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就不再用神经衰弱这个词了,但现在很多内科医生包括神经内科在内,没有接受到新的精神疾病方面的培训,会误把抑郁症当作神经衰弱来治,但收效往往甚微。因此,洪磊建议,如果被内科医生诊断为神经衰弱的话,最好再去精神科看看,是否患有抑郁症。
焦虑抑郁也会胃肠紊乱
精神科还有不少从消化科和肛肠科转来的患者,被确诊为胃肠神经官能症,主要症状就是胃肠功能紊乱,一会儿拉肚子,一会儿便秘。胃肠是人体最大的情绪感受器官,抑郁焦虑都会导致患者出现腹泻、便秘等一系列胃肠紊乱的症状。
但是这些人吃了很长时间的止泻药或者是缓解便秘的药物效果都不好,总是反复无常,后来到了精神科,用一些抗焦虑抑郁的药物治疗,患者很快就正常了,这种情况非常常见。
惊恐发作很像心脏病
被送到心内科急诊,说自己心脏发作的病人当中,居然有高达三分之一的患者,后来被发现是惊恐发作,也是焦虑障碍的一种。患者发病时的情况大都是突然觉得心慌胸痛、出汗,有的甚至感觉马上就要昏倒了。叫了急救车送到医院,医院检查却什么问题也没有。这种惊恐发作的时间一般持续时间不是很长,从几十秒到半小时以内。很多这样的患者,经过精神科医生的诊断,服用一些抗抑郁的药物,再没出现过类似情况。
病因不明,综合因素作用
精神疾病种类很多,通常分为“器质性”精神障碍和“功能性”精神障碍两大类。前者是指由脑肿瘤、脑炎、脑血管病、脑外伤等中枢神经系统病变引起的精神障碍,后者更多的是指无明显体征和实验室指标异常情况下出现的精神障碍。
“精神疾病当中,影响较大的是抑郁症和精神分裂症。前者是患病率较高,人群中患病率大约5%左右,影响人的社交和工作,严重的后果是自杀,危害较大。后者患病率约在1%左右,但是危害更大,一旦发病治疗困难,治疗的结局也相对不太。
但总体来说,大多数的精神疾病发病原因并不明确。洪磊表示:“总的认为,他们是有一定的性格缺陷为基础,在一定内在生理生化的改变,外在环境因素共同作用下,导致的精神紊乱。精神疾病是综合因素发病。既有内在的改变,即先天性的性格缺陷和遗传因素,也有外在环境的影响。
“部分精神病患者发病前有一定的精神刺激因素。比如失恋、事业不顺、亲人去世,这些生活中的大变故,对相当一部分患者只是诱因,是‘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精神疾病往往通过患者的内因来起作用,而内因就是人对某种疾病的“易感素质”,包括遗传,个性因素,大脑神经递质的分布等等。“精神病具有一定的遗传性,具有家族病史的人应该格外注意。虽然不是百分之百的遗传,但是发病机率高些。”
在发病人群方面,由于是综合因素作用,精神疾病的人群没有特别的差异。但从临床上看,那些性格内向、不善于交际、敏感、固执、人际关系差的人,相对可能发病几率高一些。
政府公务人员更容易患精神疾病?娱乐圈的人抑郁症发病率高?学历收入高的更易精神障碍?针对这种说法,精神疾病表现在不同人群中,实际上还是和压力有关。这些人由于处于特殊的环境中,容易面临更多的压力。“比如说高学历的年轻人,面临学业压力、就业压力、婚恋压力。公务员也是一样,事情纷繁复杂,千头万绪,且要平衡各方关系,有时面对的不是一个上级主管领导。单纯的压力一般不会对人造成致命的伤害,一般是要遇到不止一个压力,而且持续存在,互相矛盾、纠结,人无从选择和平衡,这才容易出现疾病。”
精神疾病能预防吗?答案是肯定的。
“当然,人不可能不面对压力。因此,识别压力,正确地应对压力,化解压力就显得尤为重要。”当遇到不良情绪时,应该学着自己调控心理,转变态度,适当发泄自身情绪。必要的时候,可以向身边的人寻求帮助,亲朋好友、同事都可以。还可以向专业人士,如精神科医生求助。
制约精神病治疗的因素
病耻感和对副反应的过度担心
“有病不敢看,有病不承认有病”,这种讳疾忌医的患者在精神科医生的工作中是十分常见的。病耻感是当前制约精神疾病治疗的一大“拦路虎”。
此外,天津圣安洪磊特别提醒:对治疗副反应的过度担心,也严重影响了精神疾病的诊治。有的患者会认为服药会成瘾,实际上像精神活性物质,例如毒品等,才会让人成瘾。治疗精神疾病的药物不但不会形成依赖,还可以对神经细胞起到修复保护作用。还有的患者认为治愈了就可以不用服药了,实际上,对待精神疾病应该像控制糖尿病、高血压那样坚持服药,按时检查,例如首发抑郁症治好后,要再服药8个月,首发精神分裂症治好后,要再服药2-5年,以此防止复发。
“有的患者认为,精神疾病治疗周期太漫长了。其实,一般情况下,治疗一个月就会有效果,最快1-2个星期即显效。所谓漫长,是指整个全周期。因为精神疾病有其特殊性,各类精神疾病都有反复波动的趋势,每次波动都会造成新的危害,给治疗造成负担和麻烦,应对这些现象的最好方法是规范化治疗,能够减少避免波动、复发,规范化治疗的时间有急性期、巩固期、维持期。急性一般是一个月左右,后两个期,不同疾病时间不同。很多患者认为长期就诊很麻烦,或者感觉自己已经恢复了,就半途而废。甚至停药后还得意,没有立即发病。盲目停药很可能导致病情反复,前功尽弃。”
温馨提示,健康要从心理健康做起,不要忽视了“看不见的健康”而影响整个人生。